鐘聲洪亮 福澤世代(二) 二維碼
172
發(fā)表時間:2020-02-25 00:40 鐘聲洪亮 福澤世代(二)以文說物 述文物故事 展文物風(fēng)采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,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軌跡都讓人為之嘆服。 讓文物“活”起來,讓觀眾觸摸到文物背后的民族肌理,一眼千百年,激蕩從未褪色的文化自信。 今天,就讓小編帶你一起走進邵武市博物館 領(lǐng)略古代匠人們的精心制作 佛教法器—鐵鐘 清咸豐三年“邵武府”銘文鐵鐘 體型較大,通高90、口徑60.5、厚6-8厘米,重約150公斤。 鐵鐘造型渾厚端莊,鐘身通體銹斑顯褐色,整體呈喇叭狀;鈕為雙龍薄牢造型,雙龍同體相背,弓背低首,作扒伏狀;龍身點綴幾處戳點紋龍鱗,四肢健壯,龍爪直立,面目兇悍,神態(tài)生動;鈕頂作銀錠狀,鈕高約25厘米。 鐘體下部四區(qū)圖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鐘頂中心見圓形孔,鐘身可分上、中、下三區(qū),上區(qū)飾一周卷草紋及一周波濤紋,中區(qū)以方框均分為四部分,依次為:松鶴延年圖,形態(tài)為蒼松挺拔屹立,松葉作蝸旋狀,呈一個方向伸長,一只仙鶴站立于松下水草間,作回首狀,神情祥和(圖一);銘文“大清咸豐五年歲次已卯月榖旦吉立,金火、同春爐鑄”(圖二);平安富貴圖,形態(tài)為飾雙耳水草銅錢紋瓷瓶,作敞口長頸鼓腹?fàn)睿涫㈤_著的牡丹插于瓶上,配予枝葉點綴,較顯藝術(shù)感,瓷瓶意寓平安,牡丹意寓富貴(圖三);銘文“福建邵武府建寧縣南鄉(xiāng)長吉保何住山公支下子孫敬助”(圖十);其間參插“國泰民安”“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”“帝道遐昌”“皇圖鞏固”四組吉祥語句。下區(qū)飾四組八卦紋與銅錢紋一周相間排列,近口沿處飾一周拐子紋。該鐘銘文共計60個字,皆為模印陽文,縱向楷書,字體工整清晰,端正有力。另外,從該鐘制作技術(shù)來看,未發(fā)現(xiàn)明顯接痕,也可初步判斷該鐘系一次鑄造成型。 鐵鐘前世今生 鐵鐘,從其銘文可知,其鑄造年代為清代咸豐五年(1855)二月,何住山家族子孫所出資鑄造,而原使用地為現(xiàn)建寧縣金溪鄉(xiāng)長吉村的寺廟中。據(jù)查長吉村有三座寺廟,分別為江家地廟、天峰寺、天福寺,其中天峰寺曾經(jīng)有口鐘,文革時期不知去向,故該鐘基本出自于天峰寺。而鐘身上的圖案與吉祥語句,則表達鑄鐘者對生活的美好愿望,對國家繁榮昌盛的期盼,其中在信奉佛教的寺廟中,八封圖紋的出現(xiàn),也說明在當(dāng)時道教與佛教相互融合,和諧共存的社會風(fēng)尚。 該鐘于2016年征集為館藏文物。 文物總說 鐘,是一種打擊樂器,起初它還是王權(quán)的象征,主要用于祭祀、宴享等典禮,自佛教傳入中國后,鐘就逐漸成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,到了唐代,鐘逐漸退出樂器組合,成為寺廟、學(xué)堂中用于集眾、警示、報時的發(fā)聲之物,樂器的功能已退化了。到了明代,鑄造鐘成一種功德,而且“功大者鐘大”。除了佛事集眾鳴響實用之外,則同明清時期大量鐘一樣,更多的傳遞著功德之用。清咸豐三年“邵武府”銘文鐵鐘,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,其年代、地點及捐資鑄造者皆清楚明確,所表達的思想與期盼實在真摯。對它們的考證,不僅有助于館藏文物的學(xué)術(shù)交流,也為進一步研究建寧縣長吉村天峰寺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。邵武曾為閩八府之一,此鐘為直觀實物,有考據(jù)邵武史實意義。 |